汉字文化起源于二进制代码

作者: 辛仲勤

“上古结绳而治,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,百官以治,万民以察。”

── 战国时期的著作《周易·系辞·下》
 


一、中国上古“结绳而治”就使用了二进制代码

  ㈠、上古结绳而治

中华文明的文字起源于“结绳记事”,最早是见于战国时代的古籍《周易·系辞》【1】中。就是说‘结绳’是中华文化汉字之始。

春秋战国时代就称之为‘上古’的,应该是史书上记载的‘盘古开天辟地’以后的‘三皇五帝’时期。

‘三皇’指燧人氏、伏羲氏、神农氏,三个时代;‘五帝’指黄帝、颛顼、尧、舜、禹的时代。【2】

‘燧人、伏羲、神农’这三个时代的名字,可和‘康熙、雍正、乾隆’不一样。首先上古还没有文字,那三个名字是在汉字文化发展成熟后,才由掌握了汉字文化的能人给命名的。‘燧人’是发明钻木取火、用火的时代;‘伏羲’是‘降伏并屠杀牲畜’的时代;‘神农’是‘神奇的农作物’时代,这正是人类社会最初发展的不同阶段。是现代世界公认的科学。这说明中国3000年前的古人对这三个‘时代’的命名,就是科学的,并出于对先祖的崇敬,把它‘拟人化’并‘神化’了。

‘五帝’时代,已经形成了原始部落(黄帝、炎帝、蚩尤等),是中华文明正式确立的时代,所以中华文明孕育的后代都叫“炎黄子孙”。

  ㈡、结绳≠绳结 记事≠记数

我的少年时代,老师告诉我“上古时期,结绳记事,比如说,狩猎打了几只兔子,就打几个结记下来。……”

最近,看见有关“结绳文字”的专题论坛上,也说“使用结绳记事的部落,最先发明出来的文字应该是1—9九个数字”【3】引发我想到一个问题:
  (本文也是回答张时钊先生的提问:“如果结绳是二进制文字,就好理解了。”)

中华古文献上的用词是非常简练、准确的。如果‘结绳’记的是‘数字’,那应该叫“结绳记数”或“绳结记数”才对。另外,会‘记数’就能‘百官以治,万民以察’吗?

  ㈢、我们来研究一下汉字‘结’的用法?

第一种用法:‘结’字在后,‘绳结’、‘同心结’、‘蝴蝶结’、‘中华结’,‘结’字在词尾,是主名词,俗称‘疙瘩’。

另一种用法:‘结’字在前,‘结绳’、‘结婚’、‘结拜’、‘结为友好城市’,‘结’字在词首,是表达一个动作,把两者结合到一起,是动作形容词。

结论:结绳≠绳结。

所以,用‘结绳’传递信息,应该是用两段‘绳'状物的‘结'或‘不结'在一起,来传递信息。我这里说‘绳'状物,是因为在神农时代前的先民,还不可能有蔴绳、毛线,只是处处有的是绳状植物。

撕裂、断开,是人性发泄否定情绪的自然表现,现代人也用撕布告、撕标语、撕情书来发泄这种情绪。‘不结’就是‘否’的含义。

‘结绳’传递信息的方法很巧妙,先民用两段绳状物的‘结'或‘不结'在一起就传递了‘是’或‘否’的信息,但当然这太不方便了。所以很快就改用了最方便的方法,把这绳状划在树叶、兽皮、石片、龟甲、岩壁,这些平面上,这就是中华文明最原始的文字元素‘  ’。

其实就是在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,也还在划着‘结'或‘不结'的符号:‘√’或‘×’来传递信息‘是’或者‘否’。

【结论】:对‘上古结绳而治’这段话的解说:上古时代有了用结绳来表示‘是’或‘否’的办法后,并把它划在树叶、兽皮上(书契的雏形),所以‘百官’就能用它来宣告是否允许做什么,‘万民’也会用它来表示是否愿意做什么”。这就建立了原始的社会秩序──“治”。

如果结绳只是‘记数’是‘治’不了的。

这种单字节逻辑符号的应用,大大提高了先民的思维能力。要传递更多的信息,顺理成章,很快就发展了三字节的逻辑符号,这就是“伏羲八卦”。可以传递更多的信息。
 


二、伏羲‘八卦’

伏羲传‘八卦’,就是伏羲时代先民已经会用三字节二进制代码,来传递更多的信息。八卦就是用二进码元素‘  ’和‘  ’写成的。

现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很普及,大家看看下表,就明白‘八卦’就是字长三个字节(byte)的二进制编码。是八个‘单字’。它能传递更多的信息。从古籍上的八卦图来看,先民曾用它传递过‘天、地、水、火、风、雷’等信息。
000 001 010 011 100 101 110 111

有了伏羲时代的三字节(byte)编码。到神农时代八卦发展成为六十四卦,那就是有六个字节(byte)的二进制编码,能传递更多的信息。

古籍‘易经’是解说六十四卦的专辑。史载“文王拘而演周易”,说‘易经’是周朝周文王写的,这就确认‘易经’成书时间是在距今3000以前的周朝。也确证了中华文明早在周以前的农耕时代,就使用了六字节(byte)长的二进制编码。这和现代计算机基础的二进制编码是完全一致的。这就得出结论:中国的先民,已经有了二进制逻辑思维的智慧。

在西方,300年前,德国著名的数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兹第一个认识到二进制记数法。他见到“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圆图”后。就认为中国的八卦是世界上最早的二进制记数法。中国人最早就有了二进制逻辑思维的智慧。【4】

  ㈠、‘仓颉造字’应用了逻辑思维

‘仓颉造字’是和‘伏羲传八卦’一样的传说。汉字从源头开始就是逻辑符号,单个汉字的造字也应用了逻辑思维。汉字的多字词,更是多位逻辑的应用。

‘八卦’就是狩猎时代中华先民的八个单字而已,先民用它表述自然现象“风、雷、天、地”;还用它表述初步了解的自然界五元素“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”五行;还用它表述方位,四面八方。原始人类对大自然的初步认识,如此而已。

中华先民能把世界存在的物质归纳为‘五行’。在创造汉字时,自然就把这五个汉字“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”作为汉字分类的重要部件,这叫‘偏旁’,懂得‘偏旁’在汉字构成中的意义,掌握汉字并不难。特别是现代中文电脑的发展,只要掌握‘汉语拼音’,学汉字不会太难。

  ㈡、学汉字不会太难

例如,你初学认识同学的‘同’字,它的拼音是‘tong’,在电脑上你很容易找到许多同音字,你可以尝试从不同的‘偏旁’来理解‘铜、桐、筒、酮、峒、侗’这几个汉字的意义,尽管有些字是很少用到,但你容易记住。

同样你认识书包的‘包’,可以尝试同时理解‘雹、苞、胞、抱、孢、鲍、刨、鉋’这些汉字的意义。

对汉字的‘偏旁’有了理解,看见与‘铜’字一样有‘钅’字旁的字,它就一定是某种与金属有关的字;看见与‘雹’字一样有‘雨’字头的字,它一定是和气象与水有关的字。

汉字的造字是有逻辑规则可循的,所以当居里夫人发现新元素‘radium’后,汉字很容易就能造一个单音节汉字‘镭’。

当你学习人体生理学时,你会发现‘胞胎、胳膊、肺肠、肝胆、胰腺、脸、脑’这些字的共同偏旁,比起相应英语单词,能说汉语比英语难记住吗?
 


三、汉语的多字词,是多位逻辑的应用

汉语的多字词,是多位逻辑的应用。先民早已懂得三个字节(byte)的二进制编码。举个三字词的例子吧!

现在先定义代码‘1、0’的含义:第一个字节:‘大、小’;第二个字节:‘公、母’;第三个字节:‘牛、羊’。看看下表。这就构成八个三字词,
000 001 010 011 100 101 110 111
小母羊 小母牛 小公羊 小公牛 大母羊 大母牛 大公羊 大公牛
这不就是应用了现代的计算机的三字节编码吗?六个单音节字,组成八个综合概念的动物名词。

如果第三段也用三字节定义为‘牛、羊、鸡、鸭、猪、狗、马、鹿’八种动物。那就是五字节编码了。你只要认识12个汉字,通过五字节逻辑编码,就能构成大小、性别、不同的32个动物名词,这些在英语单词是怎么说的,对比一下,就该明白汉语造词的科学性。

中国人在定义亲属关系上的称呼(曾祖母、侄孙女、姨表妹等等)更是多位逻辑的巧妙应用,现代国际交往的法律上常有从‘一等亲’到‘五等亲’的限制条款。要界定什么范围的亲属关系是几等亲,汉语肯定是最简单明白的。

在英语世界对亲戚中的伯父、叔父、姑父、姨父和社交上的叔叔、伯伯、老伯、大爷都称呼为 uncle,都在一起聚会时,只好直呼其名,不是没礼貌,是难于表达这种礼貌而已。

中国汉字的扫盲标准是记住1500个汉字,就可以满足日常看报写信的需要了。中国现行汉字库也就6763个汉字。世界再新产生任何新事物,应用逻辑思维新添个多字词而已。

英语托福考试要记4000个多音节的单词;GRE要记6000,现代新的简明牛津字典(S60 3rd Edition),已经包含了 240000个单词。

由于汉字文化是符合逻辑编码的语言。在每一个编码字节(1、0)中,需要两个对应的汉字,这就有了“云对雨,雪对风,晚照对晴空”的声律文化。所以汉语文化还产生了独特的文学形式:对联、格律诗词等,这是逻辑思维的高级发展。古代的‘唐诗’、‘宋词’、‘汉赋’、‘元曲’以及现代的‘毛泽东诗词’的文体是汉文化特有的,本文不再论述。
 


四、一个让世界考古学家的迷茫的问题

  ㈠、为什么印加文明没有留下任何‘文字’的痕迹?

古‘印加帝国’也“结绳记事”,但没留下文字?这个问题很久以来,让世界科学家们困惑不解。

在世界文明史上,在南美洲秘鲁境内的安第斯(Andes)山脉上有座神秘古城——马丘比丘,是古印加帝国古城遗迹“。据史料记载,印加帝国在15世纪末达到鼎盛时期,曾控制南美洲广大土地。后来,西班牙入侵者来到美洲四处掠夺屠杀,印加帝国于1533年在腥风血雨中消亡,印加末代国王图帕克·阿马鲁被斩首,”。奇怪的是印加帝国没有留下任何历史文献,甚至找不到文字的痕迹。

世界考古学专家们近几年来,采用最新的勘测技术。得到了大量印加帝国的“结绳”的实物,权威专家称它为“Khipu(奇谱)”【5】。通常,结绳是用羊毛 或骆驼毛编织而成,最多被染成七种不同的颜色。

但专家们又迷茫了?为什么中国文明的“结绳记事”,发展了辉煌汉字文化。而印加文明有‘结绳’的实物“Khipu”为证,也是“结绳记事”,却没有留下任何文字呢?

关键原因是就是前文论述的‘结绳≠绳结’。由于错误地把‘结绳’理解为‘绳结’,所以发掘出用彩色毛线打满疙瘩的织物,就认为它就是一种‘结绳文字’。甚至得出“‘Khipu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三维立体的文字”的可笑结论。

但是,‘文字’是传播信息的是平面符号。只能表现在平面的岩壁上、纸张上、电脑屏幕上。如果‘Khipu’这种三维的实物竟也是‘文字’的话,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实物不是文字?

我崇敬这些权威专家在使用电脑和各种现代技术研究“印加文明”取得的辉煌成就。‘Khipu’确实是印加文明的重要文物,但不是文字。

答案很简单。中华文明是起源‘结绳’记事,不是‘绳结’。

中华文明的‘结绳记事’,在那个时代,很快就很容易地划在任何平面上,成为人人都会使用的文字元素。

而‘印加文明’的“Khipu”,只是‘绳结’。使用现代技术肯定可以从中发掘出印加文明的秘密。但它是满是疙瘩的三维实物,现代技术也很难把它划在平面上。这就是“印加文明”没有留下文字的原因。

  ㈡、“八卦”离科学多远?

世界上研究‘结绳记事’的科学家们,好像对‘中华文化’的“八卦”,毫无所知。为什么?

我请读者试着在“Google”(谷歌)上输入“八卦”两个汉字,查询一下。竟然会有将近15,000,000项查询结果,这千万个传播中华文明的汉字网页的“八卦”内容是什么?绝对多数的内容是娱乐八卦、狗仔八卦、风水八卦、占卜八卦。可悲的“八卦”文化?

难怪世界科学家们不知“八卦”为何物了,更不会想到研究一下“八卦”。

  ㈢、后记

‘易经’是中华古籍的经典,笔者幼年读过四书,也看过这些古籍,当然不甚明白。大学学工科,平生致力于计算机产品的开发工作。今以耄耋之年,深爱国学,但非我专长,也无力深思,错误多多,欢迎指正。转载、引用请通知我──学稼轩主 辛仲勤

(网上查询“辛仲勤”有150多条,原来北京就有两个辛仲勤。
只有“辛仲勤 DMJ-3”才有我一个名字而已。)

【参考资料】

【1】 《易传系辞》
  【2】 读《三皇五帝时代》
  【3】 北大中文论坛─中文信息处理─结绳文字
  【4】 莱布尼兹与中国的八卦
  【5】 Vanished Inca may have used binary code language

返回页首